记者 王晶军涛
在生活和事业最潦倒的时候,他用铜版画定格了海草房,升腾起一曲胶东的田园颂歌;
细腻心灵雕琢下的胶东风情,成就了他作为一个铜版画家的最初梦想,继而把创作的视线投向了六朝古都北京;
多年民居民俗的创作经验,让他对北京胡同情有独钟。与舒乙的对话,让他开始了《老舍故居》铜版画组画的创作过程……
一个绘画道路上的独行者,一个内心无比纯净的铜版画家,一段必将成为传奇的艺术路,还有那些被埋没很久,终将被世人发现、重视的珍贵的铜版画。 当然,还有那个名字,铜版画家--田夫。
(一) 为艺术,他一度穷困潦倒
初到铜版画家田夫的家中,我有一些意外。因为这里不像是客厅和工作室,更像是一个小型民俗博物馆或者说是展览馆。墙上挂满了铜版画作品《胶东日记》系列、《栓马桩》系列,充满胶东民俗味道的室内设置和物件,让人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时光深处。最让田夫感到自豪的是,2009年2月3日,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的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威海画家田夫”的名字连同他的铜版画作品《老舍故居》系列组图一起,开始被与会的文学艺术界人士知晓,北京老舍纪念馆于当天出版发行了首版老舍故居铜版画明信片。回顾10多年来与威海、与铜版画有关的记忆,田夫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
铜版画,这种最早流行于古代欧洲达官贵族间的艺术形式,影响着田夫整个的青年时光。1994年,田夫和妻子一起放弃了原来安稳的工作,来到威海。原因只有一个,威海的一家装饰公司答应田夫让他在工作之后搞铜版画创作。然而,来到威海之后,由于状况发生一些变化,田夫开始从事起与自己志向完全不同的装潢设计工作了。这对于挚爱着铜版画的田夫来说,是背离他的初衷的。于是,田夫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在广州美院就读的时候,因为兴趣,田夫毅然选择了当时就业面非常窄的铜版画专业,即使在整个班级,也只有两个人在学习铜版画。工作后,同样为了梦想,田夫辞掉了工作,开始了专职创作铜版画的过程。
都说“穷困出艺术”,寄居朋友家的田夫,很快找到了创作的灵感--胶东海草房。90年代初期,发掘海草房艺术价值的人尚不多,而将海草房用铜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是空白的。“因为当时也是处于生活考虑,你画什么,几乎画什么的人都有。但是画威海海草房的人还很少。没想到画了之后,大家还很喜欢,越喜欢我就越画,因为喜欢的话,买我的画的人就多了。主要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的当时,可是后来我就不是了,我觉得威海海草房,的确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海草房。虽然工艺上不比山西的乔家大院那么讲究,但是我觉得特点,它绝对是够得上。”田夫很实在地告诉我,画海草房本是源于生计,但是却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二)想画老北京,结缘舒乙
有人说,铜版画是画家从大地眼睛的映像里描摹出的一棵树,是来自心灵深处一种最原始的歌唱。带着这样对待生活的姿态,田夫一举创作了海草房等一系列颇具胶东风情的作品,并收入到了他的《胶东日记》系列当中。这些作品多次获得省内外大奖,受到很多作家和藏书票爱好者的青睐,田夫也把独具魅力的胶东海草房文化浓缩到了小小的藏书票和明信片中。在沉积了二十多年的铜版画创作经验之后,田夫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六朝古都北京。
“我到北京之后,我想画老北京,画胡同画城门。可是我不是北京人,我对北京的了解不够,我们都说老舍是北京的符号,既然老舍是研究老北京的,我想去老舍纪念馆找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肯定也是研究它的。我就到老舍纪念馆,想跟舒乙先生见面。”田夫的思维和初衷非常简单,就是要画老北京。而涉足与老北京有关的题材,对于祖籍天津、常年生活于威海的田夫来说,本身就有着很高的难度。要找到舒乙,更是难上加难。2006年7月的一天,怀着非常虔诚的学习和创作愿望,田夫只身一人来到了老舍纪念馆,希望能够见上舒乙先生一面。从纪念馆工作人员那里打探到,舒乙平时工作繁忙,并不一定会到纪念馆,但是在8月24日老舍祭日当天,舒乙是肯定会到现场的。
“8月23日,我提前一天就去了,我就找。老舍纪念馆的王主任说,你不是画画吗,舒乙先生看画家可多了,你就拿一张画见舒乙。我就拿了一张栓马桩。还真不错,那天还真给了我时间,我和舒乙先生讲话。我还写了一封信,放在纸袋里面。我怕舒乙先生开纪念会没有功夫。”令田夫感到惊喜的是,在见到舒乙之后的第三天,舒乙先生亲自给他打来电话,邀请他到舒乙家中见面。
一幅《栓马桩》,让舒乙决定约见这个执着的铜版画家。原本想用铜版画记录老北京的田夫,想到了浓缩老北京文化精华的北京胡同,与舒乙谋面后,相互交流的默契,使他灵光一闪,将焦点集中到了“北京的符号”--老舍先生身上。这个想法,得到了舒乙先生的赞同和支持。“他讲,胡同,北京好几千个胡同,你这一辈子也画不完。我说这样吧,那我就从你们家开始画,我就画老舍故居。他说可以啊,这样你要画的话,我给你找资料。”田夫说,和舒乙交谈的愉悦,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也让他坚定了创作的信心。因为继《胶东日记》系列和《栓马桩》系列之后,田夫感觉,自己在创作中尚未找到更好的突破点,这次有机缘涉足与文学泰斗老舍有关的创作题材,无疑将是他铜版画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
(三)《老舍故居》铜版组图心路历程
拍电影的时候,导演会给演员“说戏”。对于画家田夫来说,从决定以老舍为题材开始新的创作那一刻起,从创作之前的构思,到创作过程的打磨,始终都有舒乙先生为自己“说戏”、指导。从老舍的生平经历,到生活喜好,田夫的脑子中像过电影一样有着清晰的轮廓。整整四个多月的学习和体悟之后,2007年春节过后,田夫正式下定决心动笔绘素描,开始了自己近两年的《老舍故居》铜版组图创作过程,也开始了艰难的自我磨练与挑战的历程。
铜版画作为一种源于古代欧洲的特殊艺术形式,从制作流程上看,具备了一些工匠的工艺成分。而从绘画角度来看,则必须要有非常深厚的素描功底。面对《老舍故居》这样主题的一组铜版画,田夫更是精益求精,力求生动逼真,同时,也将多年来他对铜版画的深刻体悟,雕刻在了这套作品中。
“我还是偏重于铜版画画那种写实的,那种生活最朴实的东西。我们在没有发明照相机之前,几乎都是在用铜版画,因为它能够达到其他画种画不到的细度。在国外的话,可以找16、15、14(世纪),那些老的家族去,曾经当过国王也好,什么男爵伯爵那样的家族也好,他们都会说,我给你拿老照片看。实际上那些老照片,就是铜版画。”田夫说,在西洋艺术中,铜版画一度是贵族文化的象征,因为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艺术性,铜版画至今也被很多人推崇。在中国,至今仍然在从事铜版画创作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在铅笔素描和钢笔素描的过程中,田夫反复比照着舒乙先生提供的一本《老舍》书籍,琢磨照片里面的感情如何更好地以铜版画的形式呈现。从舒乙先生那里了解到老舍生前的喜好和家中布局,加上拜读过老舍的很多作品之后,田夫尝试着在保持照片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添加了猫、菊花等老舍先生生前非常喜欢的一些意象。从铅笔素描、钢笔素描,到最后的制版,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田夫终于创作出了以老舍故居为主题的丹柿小院春、夏、秋、冬系列,以及展现老舍工作、生活的场景共12幅作品。
“老舍和赵树理、王亚平在议事那张,我挺满意的。老舍和他俩孙女那张,我觉得也挺不错的。很亲切。还有老舍跟他夫人那张,我觉得也挺好。舒乙老师对于我那一张挺满意,我在局部做了一些小改动,老舍腿的边上,我画了一只猫。因为舒乙一再提醒我,说老舍先生他特别喜欢猫。”尽管在铜版画创作方面田夫颇有建树,但是他一再向记者强调自己生性愚拙。不懂上网,很少看电视,而是听录音机、收音机获取信息……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田夫被家人、朋友称为“清朝人”。而只要一投入创作,田夫就是最执着最快乐的。在整套《老舍故居》铜版画组图的创作过程中,田夫一直在听自己最喜欢的关学曾的北京琴书,寻求创作的灵感。
“刚开始画挺顺,越往后,其实就是老舍想北平那张,真不好画。因为他那个书上,印得非常不清楚,结构线我看不准。所以那块版我修了好多次,就是画不好。因为画老舍这组画,我是有一种感触。就是我以前画画,我非常喜欢,很想画。我一画老舍,到最后我都画不好了,我就不想画了。但是我觉得还不能不画,因为有两个,因为总是觉得画得不够好,对自己要求更高吧。第二我就是觉得,舒乙老师还是很看得重我,我觉得舒乙老师让我来画,我真觉得是很信任我,所以一定要画好,再难也要画好。”
(四)千磨万砺,香从苦来
因为铜版画的创作过程非常繁琐,没有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是无法完成这项工艺的。在钢笔画素描完成后,田夫对自己还一直充满信心,但是在接下来的锌板定稿、腐蚀、雕刻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反复修整。由于十二张铜版画作品中,仅有几张模糊的老照片和漫画做参考,尤其是《老舍忆北平》和《庭院中的老舍》这两幅,让田夫费足了脑筋,始终觉得无法精确地将老舍的神韵传达出来。经过几易其稿多次制版,最终才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2009年2月3日,当自己创作的铜版画组画《老舍故居》呈现在老舍诞辰110周年纪念会现场的时候,田夫觉得非常自豪,他也非常光荣地被安排在了主席台的位置。
“我捐版画,算他们大会的一个议程,还有捷克一个叫马克力的,也是研究老舍的一个专家,他翻译的一套老舍《四世同堂》的捷克版的。作为老舍研究会永久收藏。”因为这套铜版画组画《老舍故居》,在老舍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田夫得到了很大的礼遇,也认识了很多文学艺术界的人士,其中就包括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像周海婴先生,他看了我这套铜版画,在休息的时候就找我聊,说你画得不错。说你能不能画一套,像老舍这样的,生活中的鲁迅这样一套铜版画。说有时间一定到我家去。他很懂啊,看完的这套铜版画之后,周海婴先生说,你这一块版,起码要制一个月。我还说呢你怎么知道,他说我还很小的时候,鲁迅先生就告诉我,铜版画的制作过程,而且说铜版画是最难画的。”
对于田夫来说,创作铜版画组画《老舍故居》,是自己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提升。而舒乙、周海婴等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支持和认可,更是给了这个一直勤勤恳恳、非常执着的铜版画家莫大的鼓励。在电话中,舒乙先生也给予了田夫很高的评价。
电话采访舒乙先生:田夫学这个艺术品种的时候,和他在一起的人,大概有那么一二十人吧,二十人左右。可是据了解,到现在为止,坚持这种创作的,坚持铜版画的,仅此一人。那么他来找我,让我看他的铜版画的作品,我觉得我很佩服他这种执着的精神。
我觉得它(《老舍故居》铜版组图)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第一,在某种程度上,它填补了铜版画的空白。因为这个东西在国外,尤其是在英国,曾经非常流行。各种图书的精致的插图,往往都是铜版画,我们基本上没有,那么它基本上是填补了一个空白。第二,它能够做成明信片这种方式,就可以在民众当中流行。就可以让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能走向老百姓,能够和平民百姓相结合。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出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精心制作这档东西,所以这档东西,在构图上非常严谨,画面也很漂亮,制作的色彩也很考究。所以我认为,第一,他把这套东西完全掌握过来了,第二他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