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5日讯 近日,在黑龙江日报美术馆落幕的《驼行天下》画展,为盛夏的哈尔滨吹来一股苍劲壮阔的西域之风,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广受各界好评。
长路漫漫,驼行天下
画展上,一幅幅来自雪域大漠,又仿佛源于画家灵魂深处的画面,震撼了美术界的同道和许许多多的观众。那坚韧不拔,一生穿行于戈壁大漠的野驼群;那一身沧桑,脸上皱纹如风蚀的牧民;那屹立雪域之巅,如山神般威严奇诡的野牦牛;那令人泪雨滂沱,无限神往又无限敬畏的灵山圣水……一切离我们很遥远,又仿佛很近。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动情地说:“不入沧桑境,怎生悲悯心?这样撼人心魄的画面,绝不是靠走马观花的采风就能画出来的,必是深入其中数十载,所谓塑形容易塑魂难啊!”
一位领着孩子的中年母亲感叹道:“这样的画面让我只想落泪,仿佛是迷失了太久的孩子终于找到了母亲的怀抱。感谢画家让我们静下心来直面自然。”
面对浪迹天涯二十余载的画家田夫,人们除了惊叹,还有深深的尊重。试想,一个风华正茂的鲁迅美术学院骄子,放弃了原本舒适的城市生活和分配在大连的优越工作,主动到条件艰苦的新疆从教。五年后又只身踏上沿中国内地边界探险考察的文化苦旅,等待他的是四年的风餐露宿生涯和八万多公里的绝境险途。哪怕遍体鳞伤,哪怕前路茫茫,只为了获取艺术的真经。这样的付出是否过于沉重?
田夫回答说:““我是一匹苍驼,终生跋涉在苍凉艰辛的艺术之路上。我始终记得,傅雷先生在《家书》里告诫儿子的一句话:一个人一旦以艺术而立身,就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生活的权利了。我相信,真正的艺术之路就是没有任何捷径的苦行之路,我愿意终生跋涉在这条寂寞的路上。”
满面尘土,面向永恒
田夫给《驼行天下》画展所写的题词是:“我,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旅途中,满面尘土,步履匆匆,在时间的流沙上。向着孤独和痛楚,也许,是向着永恒。”
特意赶来参观画展的四十余位鲁美同窗,无不为田夫对艺术的虔诚动容。
著名雕塑家、哈尔滨市画院副院长吕滨说:“时隔二十年,在我眼里,田夫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当年壮志在胸、年少轻狂的小伙儿,如今成了饱经风雨、有所彻悟的侠儒。每当我看到他用生命去塑造的作品,眼前便浮现他孤独地行走在数百公里的无人区的情景,远离爱人和朋友,与伤痛、风沙、猛兽为伍……我想,他是用苦难为自己积淀了深厚的生命底色,这样的积累势必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著名油画家、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王丕说:“我相信,置身荒野之中的田夫,感受到的是人在苍穹之下那种越来越真切的渺小感。在苍茫无垠的大漠中,纵然一列火车,也不过像蜈蚣一样蹒跚而过,生命是如此的卑微而渺小。但另一方面,我又从田夫的作品中看到了生命的从容与顽强。那些面对饥渴和狂沙依然高昂着头的骆驼,常常令人热泪盈眶。”
田夫说:“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贫瘠,因此,我要付出超常的代价,去寻找博大与坚实。我清晰地看到了人类在浩瀚的自然中留下的灿烂文明。那些被风沙蚕食却依然鲜明深刻的遗迹,多少世纪以前便把它文明的曙光照耀到这个世界之上。”
师法自然,参天尽物
可以说,作为艺术家的田夫,是将他的“中国边疆大回旋”之旅,当成一种艺术活动来进行的。当人们在宣讲“艺术即是生活”时,田夫则是直接深入其中,亲见了大道中蕴涵的真理。在险象环生的孤单旅途中,他超越了生命的极限并欣赏了它,从而完成了艺术的整个过程。
田夫说:“荒漠和孤独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使我能够把许多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发现整个世界原来如此和谐。在戈壁滩上,看不到风的移动,只听到变幻无穷的风声,仿佛大地在呼吸。而当我随着这呼吸忘掉了动作的迟缓与艰难的一瞬间,我领悟到了‘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意境,艺术创造,本也是天地调和无碍的体现。”
如今,结束探险生涯的田夫,又回到人群之中,回到了为他苦苦守候十几年的妻子身边。这是一种生命的回归,人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群之中,过着平凡如尘的生活。而所谓的浪迹天涯,只是田夫整个人生的一个缩影。它不能解决田夫在人世间面临的种种困难,但是这样的经历却增强了他的信念,一种确立自己完美人格的信念。
著名收藏家高杨评价田夫说:“古人云,师法自然。中国画的章法与程式,是古人真正以自然为师,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和体悟的。如今的画家,一味注重学院教育而忽视师法自然,他们用古人留下的套路去表现他们并不熟悉的自然,这样的作品对中国画的继承都很难,更别说创新与发展。田夫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真正的师法自然,不辞辛苦,敢冒风险,大胆创新。他用中国画的笔墨纸张,兼取油画等其他艺术语言,去表现他所熟悉的西域和西藏。这种忘我精神,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用生命去刻画生命的当代国画家。”
东北网7月25日讯 近日,在黑龙江日报美术馆落幕的《驼行天下》画展,为盛夏的哈尔滨吹来一股苍劲壮阔的西域之风,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广受各界好评。
长路漫漫,驼行天下
画展上,一幅幅来自雪域大漠,又仿佛源于画家灵魂深处的画面,震撼了美术界的同道和许许多多的观众。那坚韧不拔,一生穿行于戈壁大漠的野驼群;那一身沧桑,脸上皱纹如风蚀的牧民;那屹立雪域之巅,如山神般威严奇诡的野牦牛;那令人泪雨滂沱,无限神往又无限敬畏的灵山圣水……一切离我们很遥远,又仿佛很近。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动情地说:“不入沧桑境,怎生悲悯心?这样撼人心魄的画面,绝不是靠走马观花的采风就能画出来的,必是深入其中数十载,所谓塑形容易塑魂难啊!”
一位领着孩子的中年母亲感叹道:“这样的画面让我只想落泪,仿佛是迷失了太久的孩子终于找到了母亲的怀抱。感谢画家让我们静下心来直面自然。”
面对浪迹天涯二十余载的画家田夫,人们除了惊叹,还有深深的尊重。试想,一个风华正茂的鲁迅美术学院骄子,放弃了原本舒适的城市生活和分配在大连的优越工作,主动到条件艰苦的新疆从教。五年后又只身踏上沿中国内地边界探险考察的文化苦旅,等待他的是四年的风餐露宿生涯和八万多公里的绝境险途。哪怕遍体鳞伤,哪怕前路茫茫,只为了获取艺术的真经。这样的付出是否过于沉重?
田夫回答说:““我是一匹苍驼,终生跋涉在苍凉艰辛的艺术之路上。我始终记得,傅雷先生在《家书》里告诫儿子的一句话:一个人一旦以艺术而立身,就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生活的权利了。我相信,真正的艺术之路就是没有任何捷径的苦行之路,我愿意终生跋涉在这条寂寞的路上。”
满面尘土,面向永恒
田夫给《驼行天下》画展所写的题词是:“我,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旅途中,满面尘土,步履匆匆,在时间的流沙上。向着孤独和痛楚,也许,是向着永恒。”
特意赶来参观画展的四十余位鲁美同窗,无不为田夫对艺术的虔诚动容。
著名雕塑家、哈尔滨市画院副院长吕滨说:“时隔二十年,在我眼里,田夫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当年壮志在胸、年少轻狂的小伙儿,如今成了饱经风雨、有所彻悟的侠儒。每当我看到他用生命去塑造的作品,眼前便浮现他孤独地行走在数百公里的无人区的情景,远离爱人和朋友,与伤痛、风沙、猛兽为伍……我想,他是用苦难为自己积淀了深厚的生命底色,这样的积累势必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著名油画家、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王丕说:“我相信,置身荒野之中的田夫,感受到的是人在苍穹之下那种越来越真切的渺小感。在苍茫无垠的大漠中,纵然一列火车,也不过像蜈蚣一样蹒跚而过,生命是如此的卑微而渺小。但另一方面,我又从田夫的作品中看到了生命的从容与顽强。那些面对饥渴和狂沙依然高昂着头的骆驼,常常令人热泪盈眶。”
田夫说:“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贫瘠,因此,我要付出超常的代价,去寻找博大与坚实。我清晰地看到了人类在浩瀚的自然中留下的灿烂文明。那些被风沙蚕食却依然鲜明深刻的遗迹,多少世纪以前便把它文明的曙光照耀到这个世界之上。”
师法自然,参天尽物
可以说,作为艺术家的田夫,是将他的“中国边疆大回旋”之旅,当成一种艺术活动来进行的。当人们在宣讲“艺术即是生活”时,田夫则是直接深入其中,亲见了大道中蕴涵的真理。在险象环生的孤单旅途中,他超越了生命的极限并欣赏了它,从而完成了艺术的整个过程。
田夫说:“荒漠和孤独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使我能够把许多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发现整个世界原来如此和谐。在戈壁滩上,看不到风的移动,只听到变幻无穷的风声,仿佛大地在呼吸。而当我随着这呼吸忘掉了动作的迟缓与艰难的一瞬间,我领悟到了‘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意境,艺术创造,本也是天地调和无碍的体现。”
如今,结束探险生涯的田夫,又回到人群之中,回到了为他苦苦守候十几年的妻子身边。这是一种生命的回归,人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群之中,过着平凡如尘的生活。而所谓的浪迹天涯,只是田夫整个人生的一个缩影。它不能解决田夫在人世间面临的种种困难,但是这样的经历却增强了他的信念,一种确立自己完美人格的信念。
著名收藏家高杨评价田夫说:“古人云,师法自然。中国画的章法与程式,是古人真正以自然为师,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和体悟的。如今的画家,一味注重学院教育而忽视师法自然,他们用古人留下的套路去表现他们并不熟悉的自然,这样的作品对中国画的继承都很难,更别说创新与发展。田夫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真正的师法自然,不辞辛苦,敢冒风险,大胆创新。他用中国画的笔墨纸张,兼取油画等其他艺术语言,去表现他所熟悉的西域和西藏。这种忘我精神,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用生命去刻画生命的当代国画家。”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